6月16日是父亲节,父亲让新知君给他的“多多果园”助力一下,以示孝意。
“多多果园”是拼多多2018年4月上线的一款公益游戏。玩法跟支付宝的蚂蚁森林有点像,种树、浇水施肥。
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是,在“多多果园”可以选择种植自己喜欢的果树,等水果长成熟了,拼多多免费给你寄到家!
就是这么一个听起来很简单的游戏,俘虏了一大片中老年人。
新知君在微博上用关键词“多多果园”搜索了一下,能够深刻的感受到年轻人被父母玩拼多多果园的恐惧所支配。
孩子不用写作文,那就分担一下果园的工作量吧:
供你读了这么多书,是时候派上用场了:
当然,中年人自己的学习欲望也暴涨,学到凌晨不是问题:
晚上晚睡,早上还要早起的,大爷大妈们深知勤奋致富的道理:
为了果园,偶尔动用一下武力也在所不惜:
可怜天下父母心,要吃水果成群种:
反正,逛完一圈微博会有一种全世界的中年人都在拼多多种果树的感觉。
为了查明这不是局部热闹,新知君还去查了一下资料。
拼多多“多多果园”负责人在今年5月份曾表示,“多多果园”的日活跃用户(DAU)较年初新增1100万。这还只是涨幅,DAU总量级有多大,还没有公开数据。
侧面感受一下有多少人在玩“多多果园”——在2019年春节期间(游戏娱乐最活跃的时间段),DAU总量能达到1000万的手游不到5款。
如果要探讨这款游戏为何能让中老年人如此疯狂,可以从玩家心理、社交性、拼多多用户覆盖面等方面去谈。不过,新知君认为最应该谈的还是中老年人玩游戏的门槛问题。
毕竟这是一群“游戏绝缘体”。
10年前《开心农场》、《QQ农场》火得一塌糊涂。种菜、浇水和偷菜,人人都能理解的玩法在社交因子的催化之下,用户量以几何倍数开始增长。
这类型的“偷菜”游戏不断的换皮、变形,直到现在还是大有用户在。现在支付宝蚂蚁森林其实就是“偷菜”,新知君朋友圈也不乏沉迷种树的人群。
在主流的游戏市场被培育得较成熟的时候,靠偷菜的老法子能收割不少五环外人群。举个例子,前年流行的“钱多多农场”、“英伦大厦”等这些包裹在偷菜游戏里的传销骗局,一款游戏半年的周期能吸收掉几个亿。按游戏ARPU值来算,99.9%的氪金游戏都比他们良心。
能够收割那么多用户,本质上还是游戏简单得让没有太多分辨能力的网民也能上手。
游戏行业很早就说流量红利耗尽,但微信日活10亿,《王者荣耀》巅峰日活1亿,可见这其中还有非常庞大的增长空间。只是让这些“游戏绝缘体”看懂你的游戏,是个技术活。
拼多多一家做电商的,能把游戏绝缘体都转变为玩家,这种能力大概要追溯到它的游戏背景。
拼多多脱胎于2012年成立的寻梦游戏。寻梦是一家致力于海外游戏研发的公司,主要业务有手游和页游项目,做的游戏也比较擦边球——棋牌和色情。一般这类型的游戏公司做研发未必有多强,但吸引流量绝对是一把好手。
早期拼多多的帮朋友砍价就是很游戏玩法的东西。“多多果园”作为游戏,就具备更多的游戏要素了。
首先,“多多果园”有成长体系。成长体系是为了让用户持续使用产品而设计的一套游戏规则。“多多果园”是社交向的成长体系,简单来说就是以用户互动行为来搭建体系,如好友助力、分享拼团就能够获得“水滴”。
一般的公司可能很难办到,但是拼多多早期的扩散本身就有浓重的社交色彩,这件事轻而易举。
其次是反馈系统。短期反馈是完成任务便可以获得水滴或肥料帮助果树长得更快,长期反馈就是把果树养大了,拼多多会把水果寄给你。
反馈对游戏吸引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为什么开车不会上瘾,但玩赛车游戏会;为什么社交不会上瘾,玩社交游戏会?说到底还是清晰的反馈机制。你上课最认真不代表说考试就能拿到第一名。但是你玩“多多果园”,你可以清晰得知道每一个付出能换来什么——比如,再浇22次水你的芒果树就会开花了。
此外,它还有惩罚。你什么都不做,你种的果树就会死掉。
最后再来一个“公益”加分项。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了网友们的有爱程度。每次电视闪过荒漠的绿洲,蚂蚁森林的用户心里可能都会想,那里应该有我的一份力。
同样作为一款“公益”游戏,“种出来”的水果是来自重点贫困山区。新浪财经报道,2018年下半年,多多果园每天送出的水果已经超过一百万斤,这些水果大部分采购自贫困地区,尤其是四川大凉山、新疆南疆等国家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。
“多多果园”还有“拼单助农”的板块,拼单水买果就能获得水滴。是不是既促进了销量又拉好感。
网友回复
最后,
很多人会想“多多果园”一天送出一百万斤水果,拼多多得多亏啊。但大家再认真想想,玩家常常需要浏览商品页、分享好友助力、参加拼团,做完这些任务获得一定的回报,价值折合成水果给你寄过来。
这不就是广告按照CPA或CPC结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