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本次两会中,青少年沉迷游戏问题成为众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。
全国政协委员于欣伟委员呼吁,防范手游上瘾必须从娃娃抓起,加快建立网游分级机制刻不容缓。作为教育工作者,于欣伟接触这样的案例并不在少说,对此她极力提出了5条建议:
一是尽快研究出台强制性分级标准;
二是明确监管责任,尽快促成行业自律组织;
三是严格监管和审核游戏开发商、游戏运营方对分级制度的合规执行情况;
四是打击盗版,尽快完善国内正版游戏市场,保障游戏开发者和从业者的共同利益,推动产业链条各利益自觉遵守和履行分级规则;
五是社会各界要加强宣传引导。
对于如何分级,该政协委员表示,针对不同人群的适应度,对内容进行一个界定和标准。“文化价值导向、限制时间、对抗程度(枪战、血腥),应根据方方面面以及国家的定位和要求,由行业协会、专家来讨论参与制定这个标准。”比如按年龄段(6岁以上、12岁以上、18岁以上和全年龄段)和内容性质(价值导向、健康程度、时间限制、对抗程度等)进行细分,详细定义内容标准,确定不同游戏的适用人群。
游戏分级是一种用于分别视频游戏对各年龄人士的合适度的分级。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相关制度,检查游戏销售商或商店,以限制某些游戏售卖给未成年人。
在对分级机制的意义予以肯定的基础上,另一个问题值得注意:这样的制度如何落到实处。或者说,如何防范被“架空”的风险。
首先,对于制作游戏的企业来说,如何让游戏更好玩、更吸引人是他们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,对于落实分级可能没有太强烈的积极性。甚至可以说,分级的施行,可能会因为造成客观上的用户流失而引发企业的抵触情绪。
就此而言,分级制度的推行,不可能完全依赖企业的自觉自律。监管层面上如何引导敦促,在呼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施以“外力”加以规制,是必不可少的。
另一方面,此前对于网络游戏推出的各种“防沉迷”的手段并不少见,但青少年沉迷的现象依然存在。究其原因,主要是由于游戏产业与用户“隔空相望”的特质,造成类似的措施很容易被绕过。
因此,如何在推行过程中通过技术升级加以保障,包括实名制的落实,更是分级机制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。